top of page
鹿草林氏宗祠

鹿草林氏宗祠

林妤楹-編撰:
林姓宗族隨著大量移民來到台灣的竹埜(竹子腳)和碧潭兩地,開始耕作荒地,種植農田,過著幸福的生活。在清乾隆六十一年乙卯年(民國前一一七年),柏葉宗族的十八世孫定志公深感有必要建立一座宗祠來紀念祖宗,因此決定創建宗祠。於是,在竹埜和碧潭兩地之間,修建了祠堂,供奉柏葉宗族的始祖─定志公。

定志公在生前一直為宗族謀福利,解決族親的困難,為人忠誠,勤奮好學。他於民前一六五年出生,民國前一0八年辭世,享壽五十六歲。

翻修前,竹園國小創校時曾借用此地當教室,到了民國二十一年,距離第一次修繕已有七十餘年,祠堂內部已無法使用。於是,柏葉宗族的二十世裔孫應會公、經邦公等人共同發起重修計劃,召集竹子腳和碧潭地區的族親商討。眾人一致同意進行修繕,並選定二十二世裔孫芸為主持人。修繕計劃透過籌募資金和人力支援方式實現。

修繕完成後,在祖祠廣場上,族親們備辦香案進行祭祀活動,同時演出民戲以助興。由此,宗祠祭典成為一項傳統,定於每遇閏年農曆正月初五日清晨舉行。在這一天,宗親們必須在拂曉前齊集,點燈結彩並準備祭品,按照傳統的祭祖程序進行祭拜。中午還會辦酒宴,邀請長老等宗親共聚一堂,座位按照輩份排列。餐後,族親們會在祖先神位前以擲筊方式選定下一屆祭典的值祭孫(爐主、頭家)。

到了民國七十五年,祠堂已經過去了五十四年的第二次修繕,但仍然出現了棟樑腐蝕和屋頂坍塌的問題,祖先神位無處安奉。
林氏宗祠
柏葉長青牌匾
​宗祠特色
重建祠堂於八十三年三月八日竣工,採用鋼筋磚造,屋頂鑲嵌琉璃瓦和兩條龍。祠堂後方還設有小丘,並種植樟樹,使其遠觀猶如祠後有小山。
前方有一大溝,象徵細水長流、綠田沃野、浩氣千秋,象徵緬懷祖德,代代子孫受其庇佑。
宗祠內奉祀的神位來自福建省安溪縣移民來台灣,現代柏葉宗族中縣長以上官位的宗親才有資格進入宗祠奉祀。整個宗祠的建立和修繕歷經多次,彰顯著林姓宗族對祖先崇敬與紀念的情感


林氏源流
殷太師(比干公)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,為殷商時期的宗室成員。他因封地為「比邑」而得名,擔任商朝紂王的宰相,並被尊稱為「殷三仁」之一。他在紂王淫亂無道的統治下多次勸諫,但紂王不聽勸告,最終比干被剖開觀心而亡。

比干在民間傳說中因擁有姜子牙的法術保護而在剖心後不死,但需依靠「比干占卜法」來決定生死。他被稱為「亙古第一忠臣」,且被尊崇為文財神,以其公道無私、無心無欲的品性受到民眾愛戴。

比干去世後,他的妻子媯氏因害怕禍及家族而逃亡,並在朝歌附近的「長林」石室中生下了一個孩子,取名為「泉」。後來周武王伐紂滅商,發現比干的後代,賜姓「林」姓,從此林姓即源自比干的後代。
bottom of page